“寻龙分金看缠山河南股指配资,一重缠是一重关。关门若有千重锁,定有王侯居此间。”
这句话相信大家看过盗墓类小说的人都不陌生。
盗墓贼们曾凭借这样的风水口诀,找到了无数王侯将相的陵墓。许多倒斗者(盗墓的行话)特别热衷于寻找“油斗”——那些陪葬品丰厚、规模宏大的皇帝陵墓。
帝王将相为了防止盗墓贼打扰,通常会将墓穴隐藏得异常严密。毕竟一旦被盗墓贼发现,墓地很可能会被掏空,陪葬品和财富一无所剩,甚至连墓主人安息之地也会被破坏。
然而,在中国历史上,却有一位皇帝的陵墓,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它在哪里,大家都知道它主墓室里藏着成堆的金银珠宝,甚至可以轻易前往瞻仰。但有趣的是,尽管人们都知道陵墓的存在,却没有任何人能够从中拿走一点东西——他就是秦始皇。
展开剩余86%被誉为“千古一帝”的秦始皇,统一了六国,建立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,修筑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,推行了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系。这些成就,每一项都足以载入史册,称得上伟大。
但秦始皇也因其许多行为受到广泛非议。他奢侈无度,耗费巨额国库修建了极为奢华的阿房宫;他焚书坑儒,压制儒家思想,导致了一部分文化的消失;他几乎倾尽全国人力,花费近40年时间才修建完成自己的陵墓。
这些历史事件,至今仍然备受争议。秦始皇的功过是非自在人心,然而无论如何,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遗产——长城和秦始皇陵。
其中,万里长城早已闻名世界,位列世界七大奇迹;而秦始皇陵及其陪葬坑中的兵马俑,被誉为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,可见其历史和文化价值。
秦始皇陵自建成以来,便成了盗墓者的目标,几乎每个朝代的盗墓贼都曾试图进入这座皇陵,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。
《汉书·楚元王列传》记载道:“秦始皇葬于骊山之间,下锢三泉,上崇山坟,其高五十丈,周回五里有余。”
作为全球最大、最复杂的地下皇陵,秦始皇的墓室距离地表约166米深,地宫设计极其巧妙,陪葬坑多且错综复杂。正因如此,这座墓葬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轻易被发掘。
根据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记载,秦始皇陵中曾填充大量水银,象征着江河大海。水银不仅作为防腐剂,还起到了防止盗墓贼的作用,因为水银蒸气极易引发中毒。
因此,任何心怀盗墓念头的人,必须深思熟虑:自己是否有命去偷,也有命活着出来。
到了现代,著名学者郭沫若曾提出过发掘秦始皇陵的建议,但由于历史上在挖掘万历皇帝陵时由于失误而造成部分文物的损坏,国家自此便禁止主动发掘皇陵。郭沫若的建议也因此遭到周总理的驳回,至今秦始皇陵依然没有被公开挖掘。
这也就成了秦始皇陵为何至今未被发掘的根本原因。
通过对帝王墓葬的研究,我们可以洞察许多当时社会、政治、经济的面貌。然而,既然秦始皇陵无法发掘,那我们对秦朝的研究只能依赖史籍记载,但古人也有云:“尽信书不如无书。”
毕竟任何历史记载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,甚至有可能受到后代王朝的篡改。只有属于自己朝代的实物,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。
所以,1974年,当兵马俑首次被发现时,考古学家们无不感到极为震惊与激动。
1974年3月,在临潼县骊山镇,一位农民在打井时无意中发现了几个碎片,接着又找到了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。陕西省考古队经过勘测,最终确认这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。
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,便是后来的兵马俑。专家将其命名为“一号坑”。
一号坑中的陶俑排列整齐,手持武器,阵势严整,似乎在模拟行军的场景。每个细节都刻画得十分精致,衣饰也展现出秦朝时期的独特风格。根据不同的服饰,学者们甚至能够区分出兵的阶级,提供了研究秦朝军事制度的重要依据。
此外,考古学家还发现了秦盾遗迹、青铜长剑和弓弩等珍贵兵器,这些发掘成果第一次明确了檠木的定义和弓弩的保存技巧。
截至2019年,一号坑共经过了三次发掘,发掘面积达到400平方米,出土了220多件陶俑,12匹陶马和大量兵器。
二号坑则是在一号坑东北侧被发现的。
1976年4月到5月,考古学家们根据一号坑的发现位置,推测可能还会有其他坑,于是展开了进一步的探勘,结果找到了规模更大的二号坑。二号坑的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,出土了1300多件陶俑,80多辆战车,以及数万件青铜器。
其中,首次发现的“将军俑、鞍马俑和跪姿射俑”兵种形象,为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。
二号坑因为兵马俑数量更多,布阵更加复杂,因此成为了所有陪葬坑中最壮观的一个。
同年11月,三号坑被发现。
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北侧,面积约520平方米,出土的陶俑数量远少于前两个坑,仅发现了一辆四匹马拉的战车和68个兵马俑。
然而,三号坑被称为“幸运坑”,因为它的陶俑保存较好,未遭大火破坏,色彩仍然鲜明。从这些陶俑的形象来看,它们很可能代表了军队中的指挥将领。
这一发现为研究古代指挥系统、军事规划及秦朝战袍装备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四号坑则没有发现兵马俑,仅见到了一个尚未建成的陪葬坑,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由于秦末农民起义导致工程未完成。
兵马俑的发掘,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。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令无数人惊叹,许多外国要员也纷纷前来参观。
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便曾亲自到访,参观后感慨:“不看金字塔,不算真正到埃及,不看兵马俑,不算真正到中国。”
兵马俑之所以引人注目,除了其数量巨大、规模庞大外,还有它那无与伦比的雕刻技艺。每个陶俑的表情、姿势、发式乃至衣着细节都各具特色,仿佛真人一般。这种高度写实的风格令人叹为观止。
有传言称,这些陶俑是通过活人浇筑的,但这显然只是猜测。
事实上,考古学家发现,兵马俑内部并没有与人类有关的物质。经过科学验证,这些陶俑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,完全是陶艺师傅以泥土为基材,通过精细的手工雕刻和上色而成。
也有学者提出河南股指配资,兵马俑的制作工艺与秦朝的征兵制度密切相关。秦朝实行全国征兵制,兵马俑来自不同地方,兵种和人物形态因此
发布于:天津市泰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